Workflow
为什么说中国的城市更新,已经进入“反效率”时代?
3 6 Ke·2025-08-01 02:11

在城市更新这件事上,我们曾习惯一个朴素的共识:只要把空间"效率"提上去,人自然就会留下来。于是,在过去十年,许多商业更新项目将"坪效提 升""动线优化""货品组合升级"当作铁律,试图以更紧凑的业态、更高频的运营、更快的回报率,换来一个"看起来热闹"的改造成果。 但今天,问题开始浮现: 为什么一些租金高的商场,客流依旧"冷启动"? 为什么一些投入千万级装修改造的街区,用户愿意拍照却不愿久留? 为什么我们反复精算动线、加码招商,却换不来真正的复购与社群? 城市更新做了这么多,却始终留不住"关系"。这不是设计的问题,也不是招商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空间公式是否过时"的问题。 以效率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范式,在增量市场下或许高效,但在存量竞争中,它开始显露局限。今天的用户,不缺"能逛"的地方,而缺"值得停留"的理由。 他们不是奔着"逛完就走"的流程来的,而是带着"是否值得驻足、能否建立关系"的评判在进入空间。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理解更新的意义——不是如何更高效地使用空间,而是如何用空间重新组织人与人、人与内容、人与城市的关系。而这,注定不是一 套ROI模型可以回答的。本文希望提出一种新的观察路径:在城市更新迈入存量周期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