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幕赤声拨时弦(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2025-08-13 22:10

话剧《屈原》(一九四二年)定妆照。 图为话剧《一年间》(1939年)剧照。 图片为王羿提供 1934年初夏,黄浦江码头,工人们正艰难搬运货箱——他们不知道的是,箱子里满载着日本侵略者的军 火。 目睹这一幕的聂耳如鲠在喉,很快与田汉合作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其中的《卖报歌》传唱至今。 1937年四行仓库保卫战,崔嵬、王震之等人提笔写就《八百壮士》剧本,歌颂中国军人的不屈精神。 1938年台儿庄大捷,锡金、罗荪等人在欢庆游行队伍中开始酝酿《台儿庄》的创作。1941年皖南事变, 阿英的《洪宣娇》,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郭沫若的《屈原》接踵而至,以历史的隐喻拨动"坚 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时代呼唤。 抗战戏剧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其对现实之敏锐,超过以往。运笔为矛、鼓舞民志,要迅速反映现实, 意味着剧作者需与时间赛跑。1937年7月,21名剧作者仅用5天就完成了《保卫芦沟桥》定稿,当日付 梓,首印1万册,全国发行;他们自愿放弃著作权,只为让这出戏演遍全国。如今翻开这份已泛黄皱卷 的剧本,我们仍能看到当时的排版工人以突出的黑体字印出的一行行激荡人心的口号,饱蘸民族的怒 吼。1938年9月,夏衍落下《一年间》的最后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