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当法律人遇上AI:法学届是如何破解通用大模型“幻觉”难题的?

每经记者|吴泽鹏 每经编辑|文多 商业场景里,一键导入合同后数秒即可完成审查,匹配实时司法数据后可快速查清合作方诉讼风险和履约能力;司法实践中,案件焦点识别准确率达到 100%,证据识别精准率达到90%,文书撰写时间减少了75%;即使是法律"小白",只需口语化表达,也能快速查询法律问题并得到专业回复……在复杂的法 律领域,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如今正被一一实现。 8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广州举行的"人工智能+法学实验室建设研讨会"现场了解到,从法律咨询助手到智能合同审查工具,再到垂类大模型 等,当下,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法学院的学者正深度参与人工智能(AI)+法律相关产品开发,且有不少项目已落地推广,成为人 工智能与法律行业融合的真实写照。 例如,由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燕玲主导的法律领域垂类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就在研讨会当日发布。该模型分别与广东省湛江市司法局、泛 微网络(603039.SH,股价64.42元,市值167.88亿元)旗下平台"今承达"签署合作协议,继续围绕行政复议智能化、企业合同与法务管理、案件管理等场景 深化落地。 与此同时,"如何利用AI提升法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