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瘦身”变“伤身”
Ren Min Ri Bao·2025-08-25 05:43
减肥服务领域的合同陷阱与维权障碍不容忽视。许多读者反映购买减肥产品试用装后,体重未降,还出 现较大副作用,维权时平台和商家相互推诿,"商家以产品开封为由拒绝退款,平台只提供小额优惠券 的解决方案"。一些暑期减肥训练营广告称"精准减重""科学塑形",但在合同中对效果的描述含糊其 词,且标注"不退不换""自愿放弃维权"等条款。 一名浙江慈溪市的读者说,自己报名参加了某减肥训练营,6月8日晚入营后发现营区条件与宣传不符, 居住条件不好,餐食较差,宣传的训练场地也没有。"我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要求退款,结果一天课 还没上就要扣掉35%的违约金。"商家的"霸王条款"令他很恼火。 在减肥消费中,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时有发生。比如一些减肥APP在线测试要求用户填写身高、 体重、病史等详细数据,随后却将信息外泄,导致用户频繁接到骚扰电话或遭遇精准诈骗。 如何识别减肥产品的宣传是否"靠谱"?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范世乾表示,许多减肥产品宣 称"3至5天见效""不节食不运动",这类宣传往往属于夸大或虚假宣传。"正规减肥类保健食品应有相应 标识,药品需标注'国药准字',医疗器械需有注册证或备案证。而且根据广告法规定,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