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检测标准“各自为政”,剂型与配方的创新会是突破口吗?
Zhong Guo Shi Pin Wang·2025-08-25 09:18
娇气但不得不用,维生素让营养品、保健品行业多年来面临着一个难题:配方不同、剂型不同,甚至检测方法也不同,在种种环境下,它们如何保持稳定? 检测标准依据又该如何界定? 众所周知,维生素种类繁多,它们是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微量有机物质,但它们的化学结构却异常脆弱。 根据物理性质分类,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A、D、E、K)、水溶性( C、B1、B2、B6、B12、泛酸、PP、生物素、叶酸)两类。水溶性维生素(如B1和C)通 常比脂溶性维生素更不稳定。因为它们更容易溶解于加工过程中的水相环境,还会和其他成分发生相互作用,而且水溶性维生素,普遍对热、光、氧气和碱 性环境敏感,尤其在高温(约70℃)下易分解;脂溶性维生素的热稳定性相对好点(可耐120℃左右),但对光、氧气和金属离子又敏感,尤其在油脂酸败 时很容易被破坏。 不稳定的典型代表——维生素B1 在所有维生素中,维生素B1(硫胺素)可以算是不稳定的典型代表,它是由嘧啶环和噻唑环通过亚甲基桥连接组成,其分子结构对多种环境因素敏感。 近年,营养品、保健品行业一直争议不断,虽然现在的消费者对基础营养补充的认知在提升,但依然对产品有效性保持怀疑态度。尤其是"敏感又脆弱又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