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云南疾控提醒:认清“毒菌” 远离“谣言陷阱”
Ren Min Wang·2025-09-04 02:57

人民网北京9月4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云南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野生菌种类繁多,其中不乏有 毒野生菌。有毒野生菌形态各异,有的与可食用菌极为相似,让人难以分辨。因此,单凭肉眼和经验判 断野生菌是否有毒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谣言一:颜色鲜艳、菌盖上有疣突的野生菌有毒 真相:以颜色判断菌子是否有毒不可靠 例如,致命鹅膏(俗称"白毒伞")外观洁白无瑕,却含有剧毒;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颜色 不鲜艳,食用后却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导致肾衰竭。 谣言二:不生蛆、不生虫的野生菌有毒 毒菌毒素(如鹅膏毒肽)不含硫或硫化物,无法与银器反应;大蒜中的活性物质对毒素也无分解能 力。 谣言五:高温煮透就能解毒,晒干后毒性减弱 真相:"高温消毒"不可靠 一些毒素的化学结构稳定,烹饪温度无法破坏其毒性。别试图用"高温消毒"挑战毒菌!唯一安全的 做法是——不采、不买、不吃。 真相:虫子能吃的菌子,人不一定能吃 人与昆虫的消化系统差异巨大,例如致命鹅膏毒素对某些昆虫无害,人误食后却可能引发多器官衰 竭。 谣言三:腥、辣、苦、涩、麻、臭的野生菌有毒 真相:菌类的气味和味道与其毒性没有关系 一些剧毒的野生菌,如白毒伞,外观洁白,无明显的特殊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