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公众参与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Zhong Guo Huan Jing Bao·2025-09-09 05:44
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仍有提升空间 现阶段,真正有效、持续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公众比例仍然较低,参与深度和广度均较为有限。具体表 现如下。 一是参与渠道不够畅通。一些地方缺乏便捷的公众参与平台,群众难以直接表达环境诉求或监督污染行 为。例如,部分地区环境信息公开不足,公众无法全面获取污染源、环境质量等数据。二是参与机制不 够完善。公众参与多局限于听证会或问卷调查,缺乏全过程参与的制度设计。三是激励措施不足。公众 参与的积极性和持续性需要制度激励。目前,除一些地方试点"积分制"奖励外,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完 善的激励体系,公众参与多为自发行为,难以规模化。 四是能力和意识薄弱。部分公众缺乏环境监督 的专业知识,不知如何参与或如何有效表达诉求。同时,基层环保组织力量薄弱,未能充分发挥桥梁作 用。 强化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 为破解公众参与度不足的困境,需从制度设计、渠道拓展、激励机制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系统推进。 近年来,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但环境污染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区域性特征依然存在。在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必须将公众参与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政府、 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