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到“大宏观”:当经济成了“治国之术”工具箱
Hu Xiu·2025-09-16 03:00
我们用了很多年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好像越来越不好用了。 曾几何时,这项工作的默认设定是:"经济"政策(economic policy)关注的当然是"经济"目标(economic target),比如控通胀、促就业、平衡预算。用的 工具当然也是"经济"系列,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目标函数当然是——最大化"经济"福利。 这也是宏观分析师要关注的:要追CPI、非农这些关键数据,要读央行纪要,要关注财政和债务;如果你在分析报告里插入一段关于地缘局势、战争军 事、或者政治派别的分析,很有可能被归为"宏大叙事"类,这些内容太缥缈,没法建模,比较"软",不够"硬核"。 但就这几年,这些曾经的"题外话"已经成为报告中的核心部分:你不仅要知道GDP数据,还要知道最新的科技、军备动态、关键武器型号参数、不同政治 派别的核心叙事、甚至社交媒体上的舆情风向。 换句话说:不仅要懂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可能还得了解一下修昔底德和基辛格;不仅要分析美联储的点阵图,还得看得懂台海的军力部署图;不仅能追踪 非农数据,还得会追踪社交媒体上的情报。 这种感觉在看阅兵的时候达到顶峰,"经济"这件事已经和政治、军事融为一体,再也不能说自己是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