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为何“非升即走”只在、且只敢在学界大行其道?
Hu Xiu·2025-09-16 10:52

更具体说,是为何"非升即走"只在国内高校的青年教师里"大行其道"? "非升即走"制度,作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常见政策,自在国内引入起,就频频引发热议。青年 教师群体,在规定的聘期内若未能达到晋升要求(如发表论文、申请课题、完成教学任务等),则不再 续聘(走人)。 诸如末位淘汰、绩效考核不达标则辞退等,这类竞争淘汰制度在学界之外,比如企业界,并不罕见。为 什么同样是"不达标就走人",在企业中被普遍接受,甚至被视为企业经营的有效手段,而在高校中,却 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和反对? 更进一步看,为什么这类高度竞争性的淘汰机制,尤其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能够运转,而很少在其他 高知职业群体中大规模推行(如同在高校的行政人员,其他领域如医生、律师、企业研发工程师等)? 淘汰,为何只在学界"争议满满"? 其二,企业中的淘汰往往是结构性的、周期性的,或是针对个别表现不佳的员工,很少出现像高校这样 大规模、高比例的淘汰。例如,某985高校曾在一年内招聘近百名预聘制教师,6年后仅不到20%获得长 聘。这种淘汰规模,在企业中往往是由于业务调整,通常早有预期。 其三,即便同样是"淘汰",社会对企业"淘汰"接受度相对高。企业是以盈利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