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亲和力(微观)
Ren Min Ri Bao·2025-09-18 22:12
"妈妈你看,这架大飞机曾多次击落日军飞机!"前不久,笔者带孩子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北京航 空航天博物馆内看到一架绰号"黑寡妇"的战斗机。该机型目前世界上仅存两架,另一架布展于美国。近 来,在"博物馆热"的影响下,越来越多"藏"在大学校园里的珍贵展品走进公众视野。 高校博物馆是一座文化富矿,在传播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方面有独特价值。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不少 高校收藏了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有1.3万余件藏品,常设展览不仅包括考古成果,还有中国考 古教学标本等;首都师范大学教科书博物馆,藏有自晚清以来的3万多册教材;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 博物馆,收藏了我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总数达1万余件……参观一所高校博 物馆,就像走进了一所大学的学术内核,可以迅速领略到某一领域的知识脉络。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珍 贵的藏品,还有一代代学者求知、探索的历程。 高校博物馆扎根于深厚的学术土壤,所办的展览天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研究者相对友好,对普通参 观者有一定的门槛。要想服务好更广泛的受众,还得在通俗化上下更大功夫,讲好前沿科研成果创新的 故事,使之具有更强的文化亲和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