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企不再任由美西方宰割,中国高瞻远瞩,成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Sou Hu Cai Jing·2025-10-01 11:46

效率方面,中国仲裁机构的表现尤为亮眼。比如广州仲裁委、深圳国际仲裁院,平均结案时间不足90天,而伦敦、新加坡等机构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疫情期 间,贸仲更是率先实现线上立案、远程开庭,大幅提升了效率。与此同时,中国法院对仲裁持支持态度。2020年,全国法院审查涉外仲裁相关案件424件, 多数都认可了仲裁协议和裁决效力并予以执行。 仲裁本就是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重要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因遭西方经济封锁,直到1956年才设立了首个独立的国际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 委员会(简称贸仲)。彼时我国外贸刚起步,许多矛盾只能依靠调解方式来化解。随着改革开放,外贸规模迅速扩大,矛盾也随之增多,贸仲在1980年将业 务范围拓展至合资、信贷等领域。 然而,真正的难题出现在企业"走出去"之后。过去十几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仲裁几乎处处受制:被告方往往是中企,仲裁机构偏向本土企业,结果常常 是"十案九败"。即便偶尔胜诉,也因高额费用与冗长程序而"赢了官司输了钱"。语言障碍更是首要难关,即便请了外国律师,也需要经过多层"翻译",常常 导致中方企业"有理说不清"。再加上仲裁庭多由外籍仲裁员掌控,他们对中文和中国法律不熟悉,只能依赖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