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俄免签的副作用还是来了,大批俄罗斯人来到中国后,给两国的社会治理能力带来了考验
Sou Hu Cai Jing·2025-10-02 20:36

政策实施刚满半月,从黑河到满洲里,从上海到义乌,一场由免签引发的人员流动潮正悄然重塑中俄民间交往的图景。包子日销两百份、婚介所排队相 亲、医院急诊科爆满——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共同勾勒出一幅免签政策下两国社会治理能力面临大考的真实画卷。 "三个包子,带走!"在绥芬河一家早餐店前,一位俄罗斯游客用略显生涩的中文点餐。老板娘麻利地装袋,转头用俄语回应:"稍等,马上好!"这种场 景,在2025年9月15日中俄试行免签政策后,已成为东北边境城市的日常。 一、 边境城市的"甜蜜烦恼":当流量突然来袭 免签政策宣布半小时内,莫斯科至中国机票搜索量暴涨一倍;浦东机场边检站数据显示,前八个月俄罗斯入境人次同比增长56%。这些数字背后,是边境 城市猝不及防的"流量冲击"。 在绥芬河,卖豆腐脑的大妈学会了俄语招呼客人,中医院的拔罐、按摩服务预约排到两周后。黑河的婚介所里,工作人员透露跨国相亲成功率显著提 升,"中国男性不酗酒、工资上交、愿意带娃"成为吸引俄罗斯女性的三大黄金标准。 然而,甜蜜之下烦恼随之而来。早餐店老板面临俄罗斯顾客早餐喝伏特加的需求,与"店内禁酒"规定产生冲突;木材商人刘建国遭遇卢布兑换难题,险些 发不出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