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采”背后的生态风险应引起关注
Zhong Guo Huan Jing Bao·2025-10-10 00:23
近年来,不少商业平台推出"上山捡菌""挖野菜"等"野采"活动,并以"原生态体验"为卖点,通过网红攻 略引流,吸引大量游客付费参与。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比如易发生安全事故、加剧生态破坏 等,亟待引起关注。 一些"野采"活动中,参与者为了收获更多成果,容易采用粗放式甚至破坏性的采集方式,导致生态环境 遭到破坏,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逐步恢复,有些甚至永远无法恢复到原始状态。比如在安徽省 绩溪县,荆州乡、大障村等地因生态环境良好,且拥有丰富的林下资源,因此吸引大量人群进山采集石 耳、兰花、黄山松,捕捉棘胸蛙(当地俗称"石鸡")等。但野生石耳需3年—5年才能恢复生长,过度采 集导致其野生种群锐减。黄山松和野生兰花作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观赏和经济价值高,不少人冒险进 山盗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剧,绩溪县曾先后查处了十余起此类盗挖案件。 为此,笔者建议,通过机制建设守护生态平衡,将"野采"活动纳入生态环境监管范畴,明确禁止在自然 保护区、生态脆弱区等重点区域开展"野采"活动,对因"野采"造成生态破坏的,责令责任人承担修复费 用。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力度,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维护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