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零食,越贵越高端?
如今在商场里面,"最贵"的不一定是奢侈品,而是炒货和蜜饯。 被网友调侃为"薛记珠宝店"的薛记炒货,百元大钞仅能购得一份270克的蘑菇脆与不足200克的腰果;香港蜜饯品牌"么凤士多"更为极致,其"贡品级"话梅 单颗售价竟达70元,网友不禁反问:"封建帝国早都亡了,何来'贡品'之说?" 人们猛然发现,曾经触手可及的、承载着平民快乐的日常零食,正在被包装成一种需要反复掂量的"轻奢体验"。越来越多人直呼"吃不起零食了"。 在消费趋于理性的今天,为何零食反而掀起一场反逻辑的价格热潮?当一款零食"贵"的理由,只剩下品牌方的自我定位,这种缺乏价值支撑的高价,便不 再是健康的消费升级,而成为了需要被正视、被治愈的"行业病"。 消失的"零食自由" 早年间,消费者挑选零食的理由很简单,也几乎没有什么"品牌"概念,好吃、划算就是复购的全部理由。人们的购物篮里总是混杂着不同品牌,既有洽 洽、徐福记这样家喻户晓的名字,更多则是只被地方消费者所熟知的区域小牌,或是超市里散装称重的无牌炒货与蜜饯。那时买零食,"认口味不认牌 子"是普遍心态,随手挑选,也不必担心会被"刺"。 直到2010年前后,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百草味等零食巨头的崛起,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