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鱼跃稻浪间 千年农遗的“生态密码”(文化中国行)
Ren Min Ri Bao·2025-10-11 21:53

图①:施观彬正在学校教授"青田鱼灯舞"。 本报记者 刘军国摄 图②:方山乡田鱼丰收。 吴焕章摄 方山乡龙现村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核心区。 本报记者 刘军国摄 梯田层叠,稻浪翻金,清泉潺潺,田鱼欢跃。 千年农遗,鱼稻相依 演绎中华农耕文明赓续与创新的生动图景 青田,九山半水半分田。 田鱼在稻田中游弋。 吴焕章摄 山多地少,怎么办?先民依山势修梯田,引山泉建鱼塘,创造性地摸索出"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 共存"的生态农业模式。 青田县稻田养鱼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明洪武年间《青田县志》记载:"田鱼有红黑 驳数色,于稻田及圩池养",寥寥数语,勾勒出田鱼与稻田相伴相生的鲜活图景。 金秋时节,浙江丽水市青田县,一幅延续了千年的农耕图景依旧生动,似画般,动静之间满是生机。 水田里种稻,稻田里养鱼——这份藏于山田的智慧,是青田人代代相传的农耕密码,更是中华农耕文 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妙缩影。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从古老的共生智慧到如今的丰饶画卷,从质朴的农耕技艺到丰盈的文化生态,青田人承古开新,让千年 农遗在这片沃土上焕发新的生机。护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