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养“新疆好地方”(现场评论·天山南北气象新)
Ren Min Wang·2025-10-15 22:22
阿尔达克 天山脚下,赛里木湖,曾经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生态系统持续退化。如今,红嘴鸥等140多种动物和 630多种植物在此"安居",游客环湖自驾、湖岸漫步成为常态。 群众是生态治理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贡献者。赛里木湖禁牧后,当地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牧民收 益,引导牧民转型为生态管护员、旅游从业者。牧民俄热扎·托留别克经营小店,其丈夫参与马队运 营,收入远超放牧,"放下牧羊鞭,吃起旅游饭"成为现实。当"护好山水就有饭吃"成为共识,当生态改 善切实带来收益,广大群众用行动守护家园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由此激发的内生动力,为可持续治理 注入汩汩活水。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是新疆生态治理成效卓著、行稳致远的深层源泉。七十载治山理水, 已成为联结天山南北各民族的坚韧纽带。赛里木湖畔,党员干部与哈萨克族牧民围坐一起,共商禁牧转 产、绘就旅游蓝图,生态理念化为共同行动;塔克拉玛干治沙前线,各族干部群众并肩铺设草方格、栽 种梭梭,用汗水共筑"绿色长城";阿克苏林果基地和加工厂,各族职工协作生产的景象处处可 见……"共护一片绿,同圆一个梦"的行动,增进了各族群众的理解尊重,凝聚起守护共同家园的强大合 力。进一步看,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