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资产的轻包装:新加坡国资诉蔚来背后的矛盾螺旋
一、序 10月16日,市面上一则关于新加坡主权基金GIC在美国起诉国内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证券欺诈"的消息 开始发酵,将蔚来推向了风口浪尖。 这不是一场关于车或技术的官司,而是一场关于"控制权"与"财务边界"的博弈。 在这起今年8月发起的诉讼中,GIC指控蔚来通过BaaS模式和复杂的集团架构隐藏了对其电池公司蔚能 的实质控制,从而通过财务技术调整使得"营收虚增",误导投资人并给其造成了重大投资损失。 无独有偶,GIC的诉讼论点更早则可以追溯回2022年知名做空机构灰熊针对蔚来发布的做空报告以及同 年蔚来遭遇的投资者集体诉讼。 这一系列争议与产品无关,与安全无关,而是一个更抽象的问题: 这颗子弹飞了也快一周,今天我们就来仔细挖掘下这场诉讼背后的深层原因与核心逻辑。 二、案件核心:控制的边界在哪里? 这场争议的焦点是两个关键词:BaaS模式与企业控制权。 从GIC的视角来看,蔚来通过"Battery as a Service(BaaS)"模式设立蔚能科技,将电池资产剥离出表, 看似减少了负债、改善了财务指标,但实际上蔚来仍在通过复杂的股权安排、采购合同和资金支持等方 式,对蔚能保持实质性控制。 而一旦蔚来实际仍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