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北京上海,深圳登顶“专精特新第一城”
1987年的夏天,43岁的任正非在深圳湾的一个废弃厂房,创办了一家名为"华为"的微型公司。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还是一片"科技荒漠",相传全市科技人员仅有两名: 一名拖拉机维修工和一名兽医。 与拥有哈佛、MIT的美国,以及拥有清北复交的北京、上海相比,深圳的高校资源几乎为零。 转折点发生在1987年,深圳颁发了"18号文件": "专精特新第一城"! 近日,全国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深圳以347家企业入选新增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科技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深圳的"水和木",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01 没有基础,但有胆量 彼时,深圳只是一个汇聚五湖四海"下海者"的集散地,不少人在这里开了一些承接国外落后产能的电子元器件小厂。 但38年过去,如今的深圳已拥有133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越北京(1210家)和上海(1032家),位居全国城市之首,这也标志 着深圳正式登顶中国的—— 当时,中国的山寨货盛行,且大多都是"样子货",舆论场也普遍认为,中国是制造大国,只需要抄国外作业就可以了。 这样的发展瓶颈,深圳决定自主创新,最早喊出"建设自主创新城市",着重支持一批龙头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