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霞光——记“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的卓越人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星空中,有一颗星,以稀土为轨迹,以萃取为脉络,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长河 中,始终闪耀着执着与赤诚的光芒。他,就是徐光宪——"中国稀土之父",一位将毕生心血熔铸于国家 战略需求,用自主创新改写中国稀土产业命运的科学巨匠。 从烽火中的少年求学,到越洋深造后的毅然归国;从四次应国家之需的学术转向,到串级萃取理论的惊 天突破;从包头草原的一线攻坚,到北大讲台的桃李满蹊;从暮年的忧心建言,到身后的精神永续,徐 光宪用行动诠释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深刻内涵,用一生践行了"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 国家目标,不跟外国人跑"的科研信条。 1920年,徐光宪降生在绍兴一个知识分子家庭。7岁那年,徐光宪进入龙山小学就读。小学毕业后,他 以优异成绩考入稽山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稽山中学被迫停课。年仅17岁的徐光宪开始了 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也为了能继续学业,徐光宪放弃了报考普通高中的念头,毅然选择了杭州高级工业 职业学校,考入土木科学习。 然而,好景不长,杭州很快也陷入战乱,杭州高工被迫迁往宁波。徐光宪跟随学校辗转来到宁波,却发 现这里的学习环境同样恶劣。但即便如此,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