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到北,拓展大豆的适应边界(迈向“十五五”的创新图景)
Ren Min Ri Bao·2025-11-09 22:20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让南繁育种更有科技含量 前不久,在海南三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试验基地,我们团队为几株特殊的大豆办了 场"周岁生日会"。从去年11月播种至今,它们已长到两米高,茎秆粗壮。这些"大豆树",是我们多年科 研工作的成果。 我与大豆打了30多年交道,对大豆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豆很"聪明",能敏锐捕捉到夏至后每天日照变 短、黑夜渐长的细微讯息,启动开花结荚过程。大豆也很"执拗",对光温极为敏感。选育一个优良新品 种,往往需要10到12年。近年来,育种周期成为我国大豆育种研究的关键。 如何加快品种更新?我们团队把主战场搬到了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这里光温条件优渥, 是天然的育种加速器。过去,科研人员像候鸟一样,只在冬季来这里给育种材料上个"寒假补习班",进 行加代繁殖。近年来,我们努力推动一场从"南繁"到"南育"的转型——要把这里从季节性的中转站,建 成全流程、现代化的育种创新基地。 但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大部分北方品种被引到低纬度的海南后,会提前开花,植株也会变得矮 小,难以进行关键的杂交操作,而杂交正是培育优良品种的源头。如何破解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