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儿童手表“社交化”擦边商业伦理
Bei Jing Shang Bao·2025-11-13 14:26
类似擦边商业伦理的所谓"创新",容易形成回环往复的畸形供需链条:错位的功能供给,助长出格的用 户需求,进而催生野蛮的灰色供给。 一块手表里藏着100个"好友"、主页点赞破50万,这样一个账号能够卖到500元。近日,小天才电话手 表"隐形社交"相关报道引发广泛争议。 由于相关功能设置涉嫌引导儿童用户跟风"社交",甚至因此衍生代养号、刷赞、账号买卖租赁等灰色产 业链,儿童手表该不该做社交?成为横跨教育、科技和商业的热点议题。 儿童手表是近些年蓬勃兴起的蓝海赛道,主打安全、实时通话和定位精准,又免除了家庭对未成年人沾 染手机、电脑等重度网络环境的担忧。仅在国内,儿童手表拥有年销量超千万台、,产值数百亿元的市 场规模。 当一块本应聚焦儿童安全的产品,向"社交化"倾斜,甚至变成未成年用户眼里的"硬通货",无论从儿童 教育、产品逻辑,还是产业链影响角度,这样的所谓"创新"就偏离了科技向善的初衷。 社交是所有科技企业的心头肉,流量、黏性、交互频次、停留时长……看似晦涩的产品指标背后,最终 指向竞争力和变现能力。 社交功能是敏感的,它基于用户联动效应,又放大了安全风险。即便是成年人社交,在不恰当的产品或 场景下也会引发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