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物修缮,研究工作贯穿始终(传承之光)
Ren Min Ri Bao·2025-11-14 22:03

前辈们在1953年的现场勘查中发现,南禅寺大殿的出檐被后来改动过,檐椽有明显的锯痕,推测是因为 檐椽糟朽,历史上维修时进行了改动。1954年与1974年的方案均对这一现象有过分析。1974年的维修工 程清理出了建筑原台明,又从台明与出檐的关系推算了出檐的长度,三者相互验证,从最初推算出檐长 度230—240厘米,到工程实施中出檐长度明确为234厘米。出檐尺寸是在文献研究、同期建筑对比研 究、现场详细勘测以及考古发现中反复推敲,最终获取趋于精准的长度。 侏儒柱是屋架最上部平梁上的圆形短柱。1954年的修复草案认为,在隋唐实物和壁画中,大多只用大叉 手而不用侏儒柱,但在南禅寺大殿使用此柱是"结构所必需的构件"。1974年的维修中,解除屋面荷载 后,侏儒柱一组构件自动脱离,侏儒柱与大叉手之间并无榫卯连接。力学计算和现场模拟实验的结果认 为,没有侏儒柱,大叉手是安全的,由此取消了侏儒柱这一组构件,"恢复了唐代建筑原样"。在取消侏 儒柱一组构件后,考虑到结构的可靠性,在大叉手底部的平梁上皮增加了一根钢筋拉杆,以减小大叉手 向外的推力。按照今天的保护原则,或许应该保留历史上加固的痕迹,但50年前的修缮方式也是集体讨 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