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子买小米SU7后巨后悔,网友:订金给他,保命要紧
别再把"用户责任",当挡箭牌了! 俞女士想退小米SU7,理由或许不够完美,但她的愤怒,戳中了小米营销体系里最虚伪的一环:用"小 定"的名义收钱,干的却是"大定"的霸王条款;嘴上喊着"和用户交朋友",背地里却把消费者当韭菜收 割。 5000元,对普通人不是小数目。小米把它包装成"意向金""小定",让人误以为还能反悔。 可实际上呢?一旦过了7天犹豫期,系统自动锁单,配置不能改、订单不能撤、定金一分不退。这哪是 小定?分明是披着羊皮的"强制成交"。 俞女士半年来反复在交付群问补贴事宜,却无人主动告知。这不是疏忽,这是刻意的信息不对称。小米 吃准了:等你车都下线了,沉没成本堆高了,就算心里憋屈,大概率也会咬牙提车。 这就是雷军式"极致效率"的另一面:把用户体验压缩成转化率,把客户服务简化成流程话术。 你说他违规?协议白纸黑字写着"不可退";你说他失职?政策变动确实非门店可控。可问题在于,既然 知道补贴政策关乎数万元差价,为何不在锁单前,做一次关键提醒?为何要把风险全甩给消费者? 对比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人家的大定金额更高(1万-2万),但规则清晰、节点明确,甚至部分品 牌在政策变动时会主动发邮件预警。 而小米呢?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