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技与文明的双向奔赴(文化中国行·人文观察)
Ren Min Ri Bao·2025-11-18 23:11
"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现场。 资料图片 游客在3D打印的云冈石窟第20窟西立佛复原像前游览。 新华社记者 刘 颖摄 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 资料图片 云冈石窟第20窟西立佛造像残块拼对成功后的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历史星河奔涌不息,文明瑰宝熠熠生辉。 当人工智能(AI)遇见五千年中华文明,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为考古发掘赋予"智慧之眼",为文物保护编织"感知之网",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科技自 立自强已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时代之要。从考古发掘现场到文博科研基地,从文物修复实验室到博物馆 展厅,人工智能创造着守护文明的全新范式,为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无限活力与想象。 探 源 人工智能正以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模式识别能力,为考古这门探索过去的学科注入活力 "古蜀文明之源,长江上游文明之光。"四川成都,距今4500年至3900年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我国长江上 游地区迄今发现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 在宝墩遗址考古现场,考古人员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宝墩先民就已经有了审美意识,在陶器上装饰 绳纹、水波纹等各种纹样;泥质陶与夹砂陶的碎片散落在土层中,静静诉说着古蜀文明的秘密。如今, 看似普通的陶片,正成为人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