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盟将部分程序化广告预算,从TTD挪到亚马逊DSP
就在欧盟刚刚点头的这一天,宏盟收购 IPG 的案子算是彻底过关了——全球第三大和第四大广告控股 集团合并,新宏盟成了账面上的"全球第一大广告集团"。 几乎同一时间,adexchanger报道:这家刚做大做强的头号代理,被人发现三季度把一块两位数占比的 程序化预算,从 The Trade Desk 挪到了亚马逊DSP。 公关口径是"正常优化""没有大战略",但背后的事儿大家心知肚明。 这传达了一个信号:在 AI 和零售媒体把广告行业重洗一遍的 2025 年,谁能决定广告主的预算进哪家 DSP、买到哪一块库存,谁就能拿走更多利润。 一场看得见的利益交换 The Trade Desk 的模式很简单:做一个"中立 DSP",按媒介花费收技术费,行业普遍认知是抽 12%– 20%。 亚马逊更像在做电商生意:自家库存(Prime Video、站内广告)不收技术费,开放网络媒体只收 1%– 2%。 对一年在程序化上砸几十亿美元的控股集团来说,多付 10 个点,和少付 10 个点,是两回事。 摊开算账:以几十亿美元的规模,这就是每年几亿美元的"中间毛利"。要么进了第三方 DSP 的口袋, 要么被留下来,在广告主、代理和媒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