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上限在北京,生死在广东
3 6 Ke·2025-11-28 10:14

如果复盘过去一年的机器人一级市场,你会看到一个极其有趣的"认知折叠"。 在上半场,聚光灯确实是打在北京海淀和上海张江的。那时候,投资人穿梭在高校周边的咖啡馆里,谈论的是Transformer架构的优劣,是泛化能力的 边界。在那个阶段,所有人都笃信一点:软件定义一切,模型即是壁垒,只要大脑够强,身体只是一个执行器。 但进入2024年下半场,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在8月落地,这股热浪中突然掺杂了一丝冷峻的理性。 当Demo变成PPT,当PPT需要变成量产计划书时,产业的风向标发生了微妙的偏转。投资人和创业者们惊恐地发现,要接住国家级的万亿利好,要从实 验室的"样机"走向商业化的"爆品",中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物理天堑: 如何将那些在模拟器里表现完美的算法,下载到一个成本必须控制在2万美元以内、且在充满油污粉尘的真实世界里摔不坏的躯体上? 当问题从"更聪明"变成了"更耐造"和"更便宜",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重心,不可避免地开始向南偏移。 视线穿过长江,越过南岭,最终聚焦在深圳南山至佛山顺德这片约50公里的弧形产业带上。这里没有过多关于"硅基生命"的形而上讨论,只有对BOM (物料清单)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