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无声的灌溉:小微金融里的韧性中国
远川研究所·2025-06-25 12:27

这一年的 4月到9月,温州先后有29家企业老板断联,最先跑路的江南皮革厂还被魔改成了初代网络神曲 《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了》。能在脑海里响起这首歌的读者,大概也都到品尝过创业滋味的年纪 了。 民营老板们成为那时口诛笔伐的对象,企业经营也背上无形的道德枷锁。核心矛盾却没解决,反而更加 严峻,那就是庞大的民间借贷问题。 对于温州老板们而言,民间借贷曾是救命稻草,他们大多出身草根,从小本生意做起,苦于金融体系的 信贷闸门,只对拥有合格抵押物和优秀还贷能力的大企业开启。当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债危机相 继吞噬着小厂房的订单与现金流时,他们不得不依靠高昂的民间借贷来周转资金、盘活生意。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7月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综合利率高达24.4%,不仅 远高于银行利率,更是比很多产业自身的利润率还要高。号称"眼镜大王"的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跑路 美国前负债20亿元,其中12亿元为民间高利贷,光月息就高达2000多万元[2]。 研究"温州模式"的权威之一周德文,也为小企业主们的困境奔走疾呼:温州危机实为信用危机。 实际上,这样的故事当时并不仅仅发生在温州,只是这座民营经济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