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大考」下的低碳突围:中国式绿色转型要解的三道题
当"双碳"不再只是指标。 链主的视野、政策的温度、技术的底层变量,都将在2030年被集中考验。 "距离2030年,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一些企业开始警觉: 传统的被动响应难以为继,真正推动增长的,不再是"看得见的补贴",而是背后的产业逻辑重塑与技术赛道博弈。而更微妙的是, 一场由链主企业主导的新型协同模式,也正在悄然成形。 这是不少企业、投资人、政策研究者今年共同的判断。 一个新的判断也正逐步形成: 未来能穿越周期的企业,不是"做得最'绿'的",而是"最早把绿色作为结构性能力"的那群人。 在过去,双碳战略被许多企业视为政策压力、合规成本或"可延后关注的未来问题"。但进入2025年,距离2030"碳达峰"目标仅剩不到五年,中国绿色转型 进入实质性压力测试阶段。 这一次,我们从 未来汽车、未来能源、未来城市 三大场景出发,与资本方、企业方、政策端人士对话,试图回答三个问题: 国内双碳转型的真正挑战是什么?哪些企业走在了路径验证的前列?又该如何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国语境的绿色工业体系? 关于中国式绿色转型的三个问题 Q1:低碳转型,是"合规负担"还是"效率红利"? 在传统制造体系中,"绿色低碳"常常意味着附加成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