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债到化险,厘清地方债务风险的五个认知|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2025-10-10 10:12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作者罗志恒 从三大微观主体角度分析地方债:债务问题事关地方政府能力和积极性,进一步影响企业和居民预期 看待地方债务问题,不能仅从流动性风险和金融风险(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角度去看,更要看到地方政府债务的妥善处理事关经济平稳运 行。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增长5.3%。但是进入三季度后,经济再度承压,这其中有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不振的问 题,也有政策靠前发力从而下半年政策力度相对不足的问题。上半年经济增长确实一定程度上源自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支撑,比如上半年 的"以旧换新"撬动消费、"两重两新"带动制造业和基建投资保持较高增速,上半年集中发力,下半年力度自然减弱,带动经济承压。 但这些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经济内生动能不足、微观主体积极性不高。 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意愿减弱时,由政府投资暂时补 位,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整。 宏观调控政策不能仅仅满足于弥补需求缺口,这只能是阶段性目标,最终目标是通过扩大需求提升内生动 能和微观主体的积极。 因此,这就意味着宏观调控的方式要优化,尤其要避免所谓"挖坑填坑也能创造需求"的简单思维;需求管理如果不作 用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