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雷军,是时候换一套表达文本了
以下文章来源于吴怼怼 ,作者吴怼怼 吴怼怼 . 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文创与消费 来源 |吴怼怼(ID: esnql520) 但走到现在,舆论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同一套"雷军叙事",边际效应正在迅速递减,甚至开始反噬品牌信任。 今年4—10 月间,多起围绕小米汽车 SU7 的事故与功能争议叠加,带来情绪转向。 与此同时,"过度人格化运营"的打法被消费者读懂、厌倦,舆论对"持续走心"的容忍度下降。 这不是雷军个人的失败,恰恰相反,这是他太成功的代价。 当一个企业家的个人IP过度饱和,当每一次发布会都成为"雷军秀",当他的每一句话都被放大解读,问题就已经埋下了。 小米需要思考的是:是时候让雷军降一降出镜频次了,小米也是时候换一套表达文本了,需要升级话语体系。 最近谈论小米确实是有一定风险的,很多米粉非常狂热。希望狂热粉丝看到此文,不要来留下对小米和雷军"低级捧高级黑"的言论。 从方法论到情绪价值 小米失去的硬核叙事 2024年末至今,小米汽车SU7的成功让雷军站上了事业的又一个巅峰。 我是雷军的忠实读者,也在2022到2024年持续抄底小米股票。 翻开《参与感》、《一往无前》、《生生不息》、《小米的创业思考》等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