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为什么要“死磕”欧洲市场丨出海先锋2025
文 / 袁一音 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攻城拔寨"的速度,比预期还要迅猛。 今年9月,中国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市场份额攀升至7.4%,创下历史新高。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核心腹地,欧洲早已不是简单的产品试水区,而是围 绕产业链主导权的博弈阵地。 进入新阶段,中国车企的目标也已从"卖车"转向"生根"。 当地时间10月23日,吉利在英国伦敦上市了其纯电车型吉利国际EX5,即国内的银河E5车型,起售价几乎是国内市场的三倍。 这背后,折射出中国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新逻辑: 不再是满足于零敲碎打的出口,而是系统化地输出涵盖了本地化研发、供应链协同与区域服务 适配的体系化价值链。 然而,驶向深水区,意味着必须直面更为严峻的挑战。贸易壁垒、品牌偏见与文化隔阂,如同航道上的一座座冰山,考验着每一位"破冰者"的战略 智慧与运营韧性。 码头上准备出口欧洲的新能源车 吉 利国际EX5 远航的困境:层层"冰山"拦路 中国汽车出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层层闯关的远征。 2020年以前,行业还处在"带着产品找市场"的 "传统贸易出口期" ——由国内工厂完成整车制造,再通过外贸公司对接海外经销商,车企自身几乎 不介入当地生产与售后环节。这种"轻量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