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实验室痛点到全球科研赋能,科学家如何用科研逻辑创业?
财富FORTUNE·2025-11-05 13:29

广州科学城,云舟生物的研发生产基地里,载体高通量生产线正运转不停,技术人员在操作台上有序忙 碌。从这里产出的基因载体将被发往世界各地,连接着全球超过7,000家科研机构和药企的实验室,其 中的某一个载体,或许会变成一篇《Nature》论文的重要支撑,也可能最终化为罕见病患者的救命药 剂。 这一切的起点,源自十几年前芝加哥大学实验室的一个"效率"困境。那时身为教授的蓝田,看着手下的 博士生们,为了制备一个基因载体反复调试数月仍无法保证质量,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痛点中的洞见 彼时的蓝田,已经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哈佛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的学术履 历,100余篇论文,多篇CNS顶刊成果,让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终身教职,带领三十余名博士研究生 开展前沿研究。 基因载体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工具,也是一类常规"耗材",但却有着不低的学习和制备门槛。蓝田的 实验室每年要消耗上百个载体,而一名博士生往往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基本学会如何构建出一个合格的 载体。 但载体本身并不是科研课题,它只是科研课题中需要用到的一个工具。正如蓝田所言:"就像你想做一 道菜,却得先花几个月打造一把锅铲。"这个问题并非个例,很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