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通信文化
icon
Search documents
突然爆火后,电报终将消失吗?
电报曾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如今却逐渐从生活中隐退。1995年前,北京的个人电报业务量每月 曾超300万封,而现在一天不过百余封。今年5月1日,随着杭州电报服务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北 京西单联通营业厅还能发送电报。这让电报重获人们关注,让以"慢"取胜的电报继续牵动人们的心弦。 ■探访 体验情感传递的仪式感 23岁的关先生从香港来京旅游,他在行程中特意安排了发电报这个环节。"我之前从没接触过电报,特 意来体验一下。"第一次发电报的他,准备发两封电报到广州——"欢迎乘坐1号线时光列车"是发给朋友 的,另一封祝贺新婚幸福的是发给表哥的。 李女士今年博士毕业,她的5封电报都是发给同学的,内容是祝大家毕业快乐。"在用电脑和手机记录文 字的时代,传统的电报象征着凝固的时光,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李女士感慨地说。 "杭州停止营业后,我们这里的电报受理量每天在80至100封,比之前增加了近十倍。"营业厅的工作人 员吴薇观察到,5月20日和21日两天发电报的顾客也特别多,最特别的一封电报,内容竟然是一首诗。 今年53岁的陈宝凤,如今是报务岗位上最"年轻"的报务员,她和54岁的赵刚是北京仅有的两位报务员 了。她说自己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