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气候研究

Search documents
1.4亿年前牡蛎化石揭示远古气候图景
Ke Ji Ri Bao· 2025-05-15 01:09
以牡蛎为代表的增生生物,其壳体像树轮一样,每年形成明暗交替的生长纹。夏季高温时,壳层生长较 快、结构疏松,形成"亮带";冬季低温时,生长减缓、结构致密,形成"暗带"。"这些生物贝壳就像自 然界的时光记录仪,它们详细记录了地球气候变迁和生态系统演变的历史。研究这些远古贝壳,能帮助 我们为未来生态发展找到科学方向。"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 究员丁林说。 原标题:1.4亿年前牡蛎化石揭示远古气候图景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陆成宽)通过研究1.4亿年前的牡蛎化石,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的 科研人员发现,在恐龙横行的白垩纪早期,地球虽然是一个处于高温状态的"温室世界",但存在显著季 节性温差,甚至会存在和现今地球两极永久性冰川状态完全不同的周期性冰川。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 于《科学进展》。 丁林认为,这项研究如同为古老气候图景打开一扇新窗,打破温室气候单一叙事,不仅刷新了对远古气 候的理解,也为预测未来全球变暖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通过研究牡蛎化石上的生长纹路,采用精密仪器分析这些"自然温度计"的化学 成分,确认化石保存完好、未受破坏。他们发现,早白垩世, ...
【科技日报】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季风演变规律揭示
Ke Ji Ri Bao· 2025-05-15 00:30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整合了包括上新世中期、末次间冰期等地质时期的气候数据,以及联合国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气候预测模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他们发现,无论是远古 时期由植被覆盖变化、地球轨道变化等引发的暖期,还是当前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效应增强,南亚夏季 风均呈现出"降水总量增加,区域分布改变"的共性特征。 通过分析过去300万年间地球不同暖期的气候数据,并结合三种典型的未来增暖情景,来自中国科 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成功揭示全球变暖背景下南亚夏季风的演变规律,为预测未来气候变 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14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南亚夏季风的变化,影响着10多亿人口的水资源供给。在未来增暖情景下,数值模式普遍预估,南 亚季风环流将减弱但降水将增加。"然而,来自古气候的证据却显示,南亚季风环流和降水在过去暖期 均增强。这一差异对我们理解和预测气候变暖背景下季风系统的演变提出了挑战。"论文通讯作者、中 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说。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 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伴随全球变暖持续,极端事件将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