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监测

Search documents
北京1760台(套)地灾监测新设备上岗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06-09 03:42
6月1日,北京市进入汛期。为加强监测预警、提升地质灾害技防能力,保障全市安全度汛,北京市规划 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对10个区增加布设了1760台(套)新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目前,全市监测设备总量达 到18类共3600多台(套),监测点位提升至每百平方公里35~36处,形成覆盖北京山区全域的突发地质 灾害自动化立体感知网络,实时保护着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3万余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3年,在"杜苏芮"台风极端强降雨影响下,北京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的雨量站数据传输稳定,保障了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运行平稳,有效支撑了市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决策和应对工作。今年,全市监测设 备布设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技术也实现了提升。 北京规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市探索了更适用于本地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新增加了泥石流断线 报警器、雷视一体泥位计和新型崩塌监测仪。其中,泥石流断线报警器可在灾害发生时快速响应,为避 险转移争取更多时间;雷视一体泥位计集成 AI高性能处理系统,通过图像和监测数据相互验证,减少 误报情况发生;新型崩塌监测仪依据国际最新理论研发,基于静力学、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输出30多 个监测指标,相对于传统采用位移监测的手段 ...
做好防汛抗洪准备工作
Jing Ji Ri Bao· 2025-06-04 22:00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打赢防汛抗洪这场硬仗,最大限度减 少洪涝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抓紧抓实。各地区各部门要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 协调,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提升应急抢险救援能力,有效防范化解重特大洪涝灾害风险,全力守护 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洪水来势汹汹、瞬息万变,只有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前不久,中共中 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应急指挥机制、推进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各地应按照预案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卫星遥 感、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全域覆盖、立体感知的灾害监测网络,切实提高灾害预警的 精准性和时效性。强化联动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将灾害损失降至最少。 物资储备是防汛抗洪的"生命线"。从沙袋、水泵、冲锋舟等常规防汛物资,到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救 灾生活物资,都必须提前谋划、科学储备。 ...
极端气候下,地质灾害防范应综合施策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
Zhong Guo Zi Ran Zi Yuan Bao· 2025-05-12 01:57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暴雨引发的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给当前防灾减灾工作带来巨大 挑战。4月25日,自然资源部召开2025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指出,今年全国气候年景 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呈多发强发态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极端气候条件下,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分布与成灾模式呈现哪些新特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哪些 新挑战?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 平。 以滑坡为例,从防治和减灾救灾的角度,传统上把地质灾害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不稳定斜坡,开裂变 形等现象显著,稍遇降雨等就会失稳滑动,我们定义其安全系数小于1.0,由于滑动成灾特征明显,相 对来说防范难度不大;二是稳定斜坡,即使在暴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也不易发生整体滑动,安全系 数大于1.2,通常不作为防灾减灾的重点;三是欠稳定斜坡,安全系数介于1.0~1.2之间,在非汛期等正 常条件下,发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较低,但在久雨、暴雨、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安全系数极易低于 1.0,也会失稳滑动形成灾害,实际上是具有高隐蔽性的不稳定斜坡,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地质灾害隐 患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