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大寨精神

Search documents
“牧区大寨”续新篇 民族团结花正艳
Nei Meng Gu Ri Bao· 2025-10-10 11:09
回溯六十余载,乌审召的变迁始终与"团结"二字紧密相连。20世纪50年代,面对黄沙漫卷的恶劣环境, 以治沙女杰宝日勒岱为代表的各族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向沙漠宣战,带着沙蒿苗蹚沙开路,扛着铁锹 搭建草库伦,在"浩如瀚海"的毛乌素沙地种下第一片绿。1965年,乌审召被命名为"牧区大寨",《人民 日报》专题报道其奋斗事迹,这份团结协作精神,从此成为刻在乌审召人骨子里的精神基因。 牧区大寨 转自:草原云 金秋时节,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审召镇,草原铺金、牧歌悠扬。10月10日,走进牧区大寨博物馆,铲 除"醉马草"的镰刀、"前挡后拉"治沙法用过的铁锹、扎草方格的麦草束静静陈列,300 余件展品串联起 各族群众携手治沙的奋斗史诗,也让"改造沙漠,建设草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牧区大寨"精神, 在新时代民族团结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博物馆沙柳条编织的墙壁。(资料图) 牧区大寨博物馆。 《人民日报》专 题报道乌审召牧区大寨奋斗事迹。(资料图) 如今,这份精神在治沙护绿的实践中代代相传。在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草场上,牧民巴图与护林员李 建军的身影常伴夕阳。巴图熟悉沙地植被生长规律,李建军擅长沙障维护技术,两人搭档检查植被、修 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