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友好

Search documents
鸟线共生 比邻而居——国网通辽供电公司守护铁塔云端筑绿巢
Zhong Guo Neng Yuan Wang· 2025-05-16 10:37
晨曦初染,通辽湿地泛起粼粼波光,一群东方白鹳舒展着雪白的羽翼,细长的红喙轻点水面,修长的脖颈与湿地相映成趣。作为全球 仅存7000—9000只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群"生态哨兵"对栖息地极为挑剔,而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湿地修复、水质提 升、生物多样性恢复,使这里成为东方白鹳迁徙途中愈发重要的"生态驿站"。目前,通辽市科左后旗9条输电线路上共有21处鸟巢,观察到 的东方白鹳100余只。 在生态向好的另一面,是东方白鹳与输电线路的"意外邂逅"。东方白鹳偏爱在稳固的输电铁塔筑巢,其衔来的树枝、铁丝易引发线路 短路,而酸性鸟粪更可能导致绝缘子闪络,威胁电网安全。如何在守护"鸟中国宝"与保障电网安全间寻求平衡?国网通辽供电公司以"护线 爱鸟"为使命,探索生态友好型解决方案,绘就了一幅鸟线共生的创新图景。 科技赋能,织就鸟线共生"防护网" 在打造鸟线共生的良好生态局面上,国网通辽供电公司不断探索创新,下一步,计划将防鸟工作纳入电网数字化转型规划,通过物联 网技术实现防鸟设施的远程监控和智能运维。同时,还将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鸟类行为学研究,探索更多"护线爱鸟"创新方案。 如今,通辽大地上,东方白鹳依旧翩跹 ...
中国农业技术解锁非洲“丰收密码”
Jing Ji Ri Bao· 2025-04-10 22:04
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始终是非洲各国关乎民生与经济的核心命题。近年来,中国农业技术跨越山海,以 创新与务实为笔,在非洲大地书写从"靠天吃饭"到"技术赋能"的变革篇章。从杂交水稻掀起的"绿色革 命",到菌草技术激活荒漠生机,再到合作机制下的双向奔赴,中非农业合作正以务实举措解锁非洲大 陆的"丰收密码"。 "绿色革命"破解"靠天吃饭" 在马达加斯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纸币上,一株金黄稻穗展现了中非农业合作成果。2007年至今,中国 专家团队扎根这片土地,将杂交水稻试验田产量提升至非洲传统品种的2倍至3倍。截至2022年底,杂交 水稻累计推广7.5万公顷,数万农户收入倍增,马达加斯加迈向粮食自给的步伐越来越坚实。 这样的"绿色革命"正覆盖非洲多国:在尼日利亚,通过中国水稻技术选育的常规水稻品种,比当地主推 品种增产约25%,已广泛上市并供不应求;乌干达引入的狐尾小米亩产量超本地品种3倍。联合国粮农 组织报告指出,中国通过分享在水稻生产、农业统计以及气候适应型农业等领域的知识与专长,积极助 力发展中国家解决农业和粮食安全挑战。 技术落地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中国专家根据非洲土壤特性与气候规律定制方案。在几内亚比绍,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