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会内部撕裂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中东战地手记|“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变得更安全”
Xin Hua She· 2025-06-04 12:36
新华社记者王卓伦 6月1日下午,耶路撒冷市中心的马哈内耶胡达市场,公交车缓缓驶过,路边摊贩在收拾当天卖剩的 水果,持枪的军人和平民混杂在人流中,看起来平静有序。 16时48分,人群出现骚动,一条红字消息推送至人们的手机上:"导弹预计几分钟内抵达耶路撒冷 等地,请立刻前往防空设施。" 三分钟后,刺耳的防空警报划破天际。有人匆匆下车将孩子紧紧搂入怀中,有人奔向最近的防空 洞,还有人仰头望天然后继续走路。那一刻,惊慌与麻木并存。 6月2日、6月3日,导弹继续来袭。 今年5月,以色列启用新一代预警系统——一种"预警的预警"。与以往导弹来袭前才拉响防空警报 不同,如今警报拉响前大约三分钟,当地居民手机上便会提前弹出通知,告知人们即将拉响警报。但这 种预警方式并没有增加人们的安全感。 "推送一来,你又多了决定要不要跑、要不要躲、要不要再喝一口热咖啡的三分钟。"在市场附近的 一家咖啡馆,60岁的以色列人戴维对记者说。他手中拿着一份当天的《今日以色列报》,头版满是关于 前线战况的消息。 随处可见的防空指引标识,是以色列控制地区最具辨识度的安全特征之一,初来乍到者很难不对此 印象深刻。记者派驻在耶路撒冷的三年多时间里,不仅目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