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彭友圈”里的老故事》系列课程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上城:36岁的彭埠“小白菜”焕新
Hang Zhou Ri Bao· 2025-05-09 02:33
在上城区彭埠街道,一株"小白菜"生长了36年:从老站长王云良家中那间飘着油墨香的照相馆起 步,到成为联结城市记忆的文化符号,"小白菜文学社"用66期刊物沉淀了彭埠的岁月与情怀。 1989年秋夜,彭埠老街口的照相馆后堂,王云良和一群文学爱好者围坐一堂,手刻油印的《小白 菜》创刊号在此诞生。"那时写老街故事、记农时谚语,纸页间都是泥土味。"首批社员宋知文回忆。36 年来,这份民间刊物记录了钱塘江传说、农耕技艺、拆迁乡愁,成为彭埠人的"文化家谱"。 然而,当年轻一代的目光转向屏幕,如何让"老故事"跳出纸页?去年7月,上城区文化特派员黄江 棋通过研讨、访谈、问卷的形式,从20个社区、1473份居民需求调研中找到了答案:深化彭埠本地民间 文化IP,尝试探索一条更年轻化、更趣味化地普及民间文化的新路径。 于是,她以街道原有文化IP"小白菜"为灵感,为王家井社区打造了"小王兔"形象:头戴古井装饰、 身着钱塘潮涌纹样、背包印古桥样式……无一不是社区的文化符号。"'小王兔'牵着'小白菜',像志愿者 一样走街串巷,年轻人拍照发'圈',文化符号就'活'了。"黄江棋说。 围绕这两个IP,黄江棋创新文化载体,打造了《小白菜"彭"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