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暴雷,击穿了消费品信任底线
3 6 Ke·2025-07-04 02:20
最近,一颗"小炸弹"点燃了整个消费圈的焦虑情绪。 不是新科技,不是AI突破,而是——充!电!宝! 是的,那个你我几乎每天随身携带的生活刚需,竟然一夜之间成了"高危品类",掀起了一场消费品安全的大地震。 从高校通知到机场禁带,从品牌召回到3C认证撤销,……这不是电影,而是真实上演的"充电宝大地震"。 一系列连锁反应彻底暴露出:一个看似"成熟"的行业,也可能因信任失控而塌方。 这不仅是充电宝行业的危机,更是对整个消费品行业在"低价内卷"中失守品牌信任的集体拷问。 "刚需产品",怎么成了"危险品"? 故事从2025年6月份,多所北京高校学生的通知开始: "接上级主管部门提醒,近期发现20000毫安的罗马仕牌充电器在充电时,相较其他品牌型号充电器,更容易发生爆炸现象。" 6月16日,罗马仕宣布召回近50万台产品;安克创新紧随其后,召回超70万台。 更严重的是,罗马仕等多家厂商的3C认证被全面撤销,多个平台紧急下架相关产品。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这意味着什么?不仅是品牌召回,整个行业的流通、销售、运输、消费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