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以为是国货了!这些品牌原来早被美国收购,难怪价钱越来越贵
前言 夜宵摊的冰镇啤酒碰杯声里,藏着中国40年的消费变迁。 曾经1块5一瓶的"解暑水",如今动辄卖出数十元,百威、青岛的高端产品甚至突破千元单价。 而且很多酒蒙子可能也发觉,现在的啤酒越来越贵不说,酒味更是越来越淡。 那现在国产啤酒究竟为何会变成这样?中国啤酒为啥干不过美国百威? 百威入华 1995年,带着百年酿造史的美国百威在武汉落下关键一子,斥资1.7亿美元建立啤酒工厂,还以5000多 万美元收购当地中德啤酒有限公司80%股权,正式吹响进军中国市场的号角。 彼时的中国啤酒市场堪称"诸侯割据",全国有超过800个啤酒品牌,小到县城都有自己的酒厂,但产品 品质参差不齐,大多缺乏标准化生产能力。 百威的破局之道藏在"本土化适配"里,它精准捕捉到当时中国人偏爱清爽口感的特点,将啤酒苦度降至 低位,推出淡爽型产品。 为控制成本并强化清爽口感,百威采用大米替代部分麦芽作为酿造原料,这一工艺不仅降低了原料成 本,还延长了产品保质期,让啤酒得以铺向全国街巷。 配合1块5一瓶的亲民定价,百威迅速占领武汉高档啤酒市场半壁江山,随后又通过赞助奥运会、世界杯 等国际赛事扩大品牌影响力。 面对百威的冲击,国产啤酒被迫跟风,青岛、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