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用小字游戏,消耗用户的信任
最近,汉堡王一则温馨可爱的婴儿广告在美国引发争议。广告画面中,宝宝们对着父母手中的汉堡垂涎欲滴,配上"这很自然 (It's only natural)"的广告 语,让人会心一笑。 然而,当人们将视线移到海报最底部的角落,一行几乎难以辨认的小字才揭示了谜底:所谓的自然,并非指汉堡食材的天然,而仅仅是婴儿渴望食物的自 然反应。人们瞬间觉得被耍了。 这种"大字吹牛,小字免责"的戏码,我们已经见多了。 前段时间,小米就因其炉火纯青的"小字艺术"而被推上风口浪尖。小米为其产品冠以"逆光之王"的称号,却用不起眼的小字解释这仅为"产品设计目标"; 宣传汽车0-100公里加速性能,却在不显眼处标注"不含起步时间"…… 广告的魅力,本应在于用精妙的创意与消费者达成情感共鸣。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广告却像一场大家来找茬的智力游戏,而消费者,往往是那个被戏耍的 对象。 01 小字游戏,广告界存在已久的顽疾 广告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一定程度的夸张和修辞不可避免。然而,当这种艺术走向极致,就催生了小字游戏这一行业顽疾。 这套策略之所以屡试不爽,本质在于它精准地利用了人类认知的心理弱点。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将人类大脑的决策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