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造车:小鹏正在重构其估值逻辑

小鹏汽车总部 在汽车圈,有一种不常见 的反转,叫"何小鹏式"的回归 。 如果将时间轴拨回两年前,那是小鹏汽车最至暗的时刻——包括G9上市的波折、外界对其组织与产品 节奏的质疑等等。但商业世界的魅力就在于其非线性:两年后的今天,小鹏以一个更清晰、更成熟的姿 态完成了反弹。 近日,小鹏发布了一份极具结构反转意义的Q3财报:营收203.8亿元,同比增长翻倍;交付量11.6万台 创历史新高;毛利率达到20.1%,这是智能电动车行业的关键转折点。 在残酷的汽车制造业,20%的毛利意味着企业不仅具备稳定的经营效率,也意味着其技术、品牌与产品 组合开始形成新的商业回报 。它意味着企业不再是在卖车糊口,而是真正跨入了"品牌溢价"和"健康造 血"的安全区。特斯拉跨越这条线用了十几年,比亚迪在规模效应的加持下才稳住阵脚,而小鹏在经历 了短暂的阵痛后,以一种垂直起跳的姿态站上了这条线。 这份财报不仅是财务层面的翻身仗,更是一种充满"野心" 的表现。它向世界宣告:那个曾经被贴上"理 工男"、"技术宅"标签的小鹏,已经彻底完成了基因突变——从一家苦哈哈的造车新势力,进化为全球 物理AI基础设施提供者。 拒绝"卖铁皮"的估值逻辑:华尔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