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任督二脉,被钠打通了
远川研究所·2025-04-22 12:04
陡峭的曲线让电动车从奢侈品降格为日用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这种平权化的背后是动力电池在材料、结构和工艺层面持续不断的创新。 从钴酸锂到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从钠电池到固态电池,从 18650 的小圆柱到 4680 大圆柱,从模组方案到电池车身一体化,每一次的技术迭代都伴随着科 学家和工程师对于" 完美电池" 的不懈追求。 但现实告诉我们,动力电池没有绝对的" 完美" ,这并非技术桎梏, 而是材料特性、物理化学规律与工程实现之间的天然矛盾。 1991年,当索尼将钴酸锂与石墨组成的小电池装入摄像机时,锂电池商业化的历史大幕就此拉开。 此后十几年,锂电池和消费电子行业比翼齐飞,直到 2008 年,当特斯拉将装有 6831 颗钴酸锂电池的 Roadster 推向市场并且大获成功后,原本作为便 携式能源的锂电池又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历史使命: 整车动力核心。 发明钴酸锂的 John Goodenough 当初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发明竟然意外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电动车革命,也让动力电池行业此后走出了一条" 性能 暴力拉升,成本急剧下探" 的摩尔曲线。 从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的博弈,到成本控制与低温性能的取舍,每一项技术突破都伴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