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野生动物保护
icon
Search documents
在野外的“人工产房”上,这些“鸟类大熊猫”在武汉生宝宝了
Chang Jiang Ri Bao· 2025-06-09 00:31
市观鸟协会会长明亮介绍,目前有13个巢台被青头潜鸭"征用"筑巢。其中两个鸭巢率先 完成孵化,孵出11只小鸭。红外相机记录了它们筑巢繁殖全过程,以及鸭妈妈遛娃的情景。 在虾塘遛娃的青头潜鸭妈妈。 "青头潜鸭繁殖高峰期为4月至7月,虾塘还会有小鸭陆续孵出。"市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 李鹏说,今年孵出的小鸭有望突破20只,创下人工巢台辅助青头潜鸭繁殖成功的纪录。 6月8日,大雨滂沱,"藏"在武汉一片虾塘内的十几个青头潜鸭繁殖巢,无一被淹。"我 们做的人工巢台帮了大忙!"虾塘老板兼护鸟志愿者朱祥能难掩喜悦。 安装在荷叶丛中的人工巢台。 这片虾塘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豹澥湖附近,面积200余亩,由4个独立虾塘组成。因长 年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这里被列为武汉市野生鸟类重要栖息地加以保 护。朱祥能自愿加入护鸟队伍,成为贴身守护青头潜鸭的志愿者。 5日,长江日报记者踏访这片虾塘,站在堤埂望去,只见荷叶和水草丛中立着多根长竹 竿。朱祥能说,那就是安装人工巢台的位置。 人工巢台用多块塑料植草板拼装而成,上铺淤泥,种有茭白、狭叶香蒲等青头潜鸭筑巢 爱用的植物。竹竿插在巢台孔洞中起固定作用。下暴雨时,巢台会"顺竿爬",确保 ...
2025年世界海洋日广东主场活动在深举办 粤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全国居首
Shen Zhen Shang Bao· 2025-06-06 18:15
活动伊始,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重点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书 面发布《2025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0万亿元,总 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4.1%,对全省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为27.3%,拉 动地区经济名义增长0.7个百分点。 活动现场邀请茂名市地质与海洋监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李伟锋,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庞勇,珠海 三角岛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姜莉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靓,南方 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Mark Hopwood 5位代表,围绕"向海图强粤立潮头"主题作分享交流。 同步开展的海洋科技成果展集中呈现了近30项广东海洋经济新质发展成果,包括我国首艘高端湾区游 轮"大湾区一号"模型、国内唯一全国产的HYPOS®北斗导航定位一体机系统、全球首款智能全向抗流水 下机器人潜鲛X100,重点展示了广东在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海 洋生物医药、海洋公共服务六大产业的技术突破。 除主会场活动外,深圳同步举办多场分会场活动,深化海洋领域的合作与实 ...
上海野生动物园成功繁育的两头非洲象宝宝与游客见面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30 12:03
上海野生动物园成功繁育的非洲象宝宝和妈妈在一起。(倪丽摄) 2024年11月27日,年轻的非洲母象"小白"顺利产下一头健康的小公象"小小白",体重超过100公斤,瞬 间萌化了无数人的心。在保育员们的精心照料下,小象蹒跚学步,每一次用长鼻轻触探索世界的举动, 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小白"展现出了强烈的母性,用身躯为幼崽遮风挡雨,给儿子安全的呵 护。小象的到来,让保育员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也为非洲象的保护、繁殖以及幼象发育研究提供了珍 贵的数据。 据介绍,非洲象"小小白"的繁育案例意义深远。它为全球非洲象保护事业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通过 科学种群管理、展区及后场生态小环境的建立等措施,非洲象种群的自然繁殖得以悄然进行,为更多新 生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小小白"的成长过程将为非洲象保护、繁殖以及幼象发育研究提供 宝贵的数据支持。未来,它有望成为种源交流的重要成员,为提升圈养非洲象的基因多样性贡献力量。 今年2月13日,另一头非洲象"露露"经过22个月的孕育,顺利生下一头小公象"小小露"。刚出生的"小小 露"便展现出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半月龄时体重达135公斤。 中新网上海5月30日电 (陈静 倪丽 ...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凌小蛰’康复日记”为何引发众多网友追更?
Xin Hua She· 2025-05-22 06:02
每次开播,"西宁野生动物园"的直播间总是不缺流量。与众不同的是,它的主角是一只雪豹,睡觉或进食、发呆或嬉戏,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萌态 十足,与"雪山之王"的称号形成强烈反差。 "'凌小蛰'清澈的眼睛里仿佛藏着整个宇宙。"有网友这样评论。 "'凌小蛰'怎么样了?""'凌小蛰'最新消息""'凌小蛰'拍CT"……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凌小蛰"时常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成为网友的"云养"雪豹。 "凌小蛰"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被发现时,它身形瘦小,几乎丧失了运动能力。 "3月5日下午送过来的时候,它全身只有眼珠子能转、嘴巴能张,体温急剧下降。"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副主任齐新章说,如果当时没有连 夜送到西宁接受治疗,小家伙不一定能撑过第二天。 经过初步检查,这只雪豹幼崽仅6个月大,体长74厘米、体重9.7千克,远低于同龄正常水平。救护中心工作人员推测,它可能从高处跌落,受伤 后发生伤口感染,再加上长期进食困难,处于濒死状态。 紧接着,救护中心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专家团队,为这只雪豹幼崽制定了抢救与治疗方案,开展紧急救助。 经过紧张有序的治疗,这只小雪豹的身体有所好转。3月8日,"凌小蛰"第一次抬起了头,望 ...
记者手记丨让濒危野生动物重生——探访约旦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
Xin Hua Wang· 2025-05-22 06:02
新华社安曼5月22日电 记者手记丨让濒危野生动物重生——探访约旦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 新华社记者何奕萍 从约旦首都安曼往东驱车110多公里,便来到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上世纪80年代,在阿拉伯半岛绝 迹的阿拉伯羚羊在这里获得了重生,并回归自然。 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约旦扎尔卡省的阿兹拉克地区,由约旦皇家自然保护协会于1975年建立,占 地22平方公里,是约旦干旱沙漠气候的一个典型自然保护区。当汽车行驶靠近保护区的时候,一排高高 的树木映入眼帘,在一大片被黑色燧石覆盖的戈壁滩上显得非常亮眼。这是保护区筹备建设之初特意种 植的,如今已成为管理区和游客休闲区的"遮阳伞"。 走进保护区,穿过游客休闲区,便是游客中心。这里和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繁殖围栏相连,透过玻璃,便 能看见圈养育种的阿拉伯羚羊。它们角似长矛,身体毛色接近雪白,腿为褐色,脸部有黑色斑纹。阿拉 伯羚羊在阿拉伯世界是坚韧与美丽的象征,诗歌、音乐和绘画中多见对它们的赞美。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信息显示,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导致的环境恶化以及偷猎活动,野生阿拉伯羚羊 20世纪70年代初绝迹。绍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项目主管欧贝达·赫莱舍告诉记者,据记载,在重新培育 ...
中国旅马大熊猫“福娃”“凤仪”启程回国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05-18 12:54
当地时间5月18日,中国旅马来西亚大熊猫"福娃"和"凤仪"从吉隆坡启程回国。图为"凤仪"(在马名字 为"靓靓")准备踏上归途。 Meego 摄 中新社吉隆坡5月18日电 (记者 陈悦)中国旅马大熊猫"福娃"(在马名字为"兴兴")和"凤仪"(在马名字为"靓 靓")18日启程回国。马来西亚天然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部长尼克·纳兹米在机场为大熊猫送行时, 特意用中文说"谢谢",并祝福它们旅途平安。 在护送车队离开动物园后,还有民众驾车一路追随两只大熊猫到吉隆坡国际机场。"福娃""凤仪"进入机 场后,送别民众仍在机场围栏外依依不舍地向它们挥手告别。 当日清晨,天色未晓,众多当地民众已经聚集在马来西亚国家动物园门口,准备送别陪伴他们11年的两 只大熊猫。记者看到,有民众制作了绘有熊猫头像的卡片,上书"福娃,珍重再见""凤仪,珍重再见"。 早晨7时许,在警车护送下,"福娃""凤仪"从动物园启程,民众齐声呼唤它们的名字,并纷纷举起手机 留下珍贵一刻。站在记者身边的一位马来裔女生眼眶泛出泪水,不时举手擦拭。 在为两只大熊猫举办的欢送仪式上,尼克·纳兹米表示,过去十年,马中两国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开展 密切合作,成果斐然,期待未 ...
我国青头潜鸭种群数量达2555只 与2012年相比实现倍增
Ke Ji Ri Bao· 2025-05-07 07:24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此次调查创新采用政府牵头、部门联动、民间参与的方式,由该局成立 中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监测工作组,联合57家单位共同开展青头潜鸭越冬同步调查。调查范围涵盖我国有 青头潜鸭越冬分布的21个省区市,共212处栖息地。此次调查成果,将为下一步青头潜鸭种群保护提供 科学依据。 据了解,我国高度重视青头潜鸭等鸟类的保护工作,近年来印发《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 (2021—2035年)》《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公布《陆生野生动物 重要栖息地名录(第一批)》,指导各地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体系建设,开展栖 息地保护修复,强化科研支撑,使青头潜鸭等迁徙鸟类的保护管理工作得到根本性改观。 记者5月5日从国家林草局获悉,近期完成的全国青头潜鸭越冬同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头潜鸭种 群数量达2555只,与2012年的1000只相比实现倍增。此次调查首次全面掌握了我国青头潜鸭种群信息, 客观反映了种群保护成效。 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是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最受关注的关键鸟种之一。该物种曾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