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美民间友好交流
icon
Search documents
中美友好交往故事荟亮相美国:用光影刻录中美人民友谊之树新的年轮
Zhong Guo Xin Wen Wang· 2025-11-09 03:21
中新社洛杉矶11月8日电 题:中美友好交往故事荟亮相美国:用光影刻录中美人民友谊之树新的年轮 中新社记者 张朔 亮点纷呈的"光影记录·友谊长存"——中美友好交往故事荟系列活动,7日至8日在美国洛杉矶和盐湖城 举行。 八十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深入中国陕北苏区采访第一手资料,所著《红星照耀中国》让国际 社会第一次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 中美合拍纪录片《斯诺·未竟之路》以埃德加·斯诺夫妇等国际友人在中国抗战期间的"西行漫记"为背 景,通过海伦·福斯特·斯诺基金会主席亚当·福斯特的视角重走斯诺之路,讲述新世纪中美人民友好交往 的感人故事,促进两国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 中美友好交往故事荟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指导,由 中国外文局、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美国海伦·福斯特·斯诺基 金会、美国鹰龙传媒集团等共同主办。 本次活动主要内容包括中美合拍纪录片《鼓岭家书》全球首映仪式、中美合拍纪录片《斯诺·未竟之 路》北美发行仪式和美国青年"看中国"光影故事会等。与会嘉宾以影像作品为桥梁,共同讲好新时代斯 诺故事、传承鼓岭友好佳话、谱写中美青 ...
“感知中国—中美民间友好音乐故事会”在纽约举办
Xin Hua She· 2025-08-30 14:01
新华社纽约8月30日电 "感知中国—中美民间友好音乐故事会"29日晚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举办。音符与 光影交织中,近200名中美各界人士重温了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深厚情谊。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陈立在致辞中表示,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反思战争,是为更加坚定捍卫 正义与和平。中美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子孙后代建设更加和平、包容、安宁的世界。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民间交流活动,本次故事会以"共话 友谊岁月回响"为主题,中美亲历者后裔等讲述者结合历史影像,讲述了五段血与火铸造的中美友谊传 奇,再现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冒生命危险用摄影机记录南京大屠杀、飞虎队不畏艰险架起"驼峰航 线"、"杜立特行动大救援"等历史场景。 来自"飞虎队"医院的两位中外后裔共同讲述了"驼峰航线"上的医疗互助故事,其中一位是来自"飞虎 队"医院中国女护士、被誉为"驼峰天使"的黄欢笑之子高德敏。他对新华社记者说,希望美国民众更多 了解中国,了解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1942年参与"杜立特行动"的杜立特中队飞行员罗德尼·罗斯·维尔德曾在浙江衢州被中国百姓冒死营救。 他的外孙威廉·罗斯·坎 ...
“感知中国—中美民间友好音乐故事会”在美举办
Xin Hua She· 2025-08-29 03:33
新华社华盛顿8月28日电 "感知中国—中美民间友好音乐故事会"27日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国驻美国大 使馆举办,中美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民间交流活动,本次故事会以"共话 友谊岁月回响"为主题,通过交响音乐结合沉浸式故事讲述的融合形式,将中美军民并肩抗击日本法西 斯的峥嵘岁月娓娓道来。 随着宁波交响乐团奏响《黄河大合唱》选段《黄河怨》,故事会拉开帷幕。在音乐烘托下,整场故事会 通过"历史场景重现+亲历者后裔讲述+珍贵信物展示"的立体呈现方式,让五段跨越时空的友谊故事显 得更具感染力。 活动期间,来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专家,与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动态影像记录者约翰 ·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携手登台,以"两代人的镜头对话"呈现镜头里的正义与和平;记录在山东潍县 集中营经历的回忆录《中国逃亡记》的中文译者崔书田讲述了外国侨民与中国百姓的互助故事。浙江衢 州杜立特行动的中美两国讲述者以获救美国领航员查尔斯·奥扎克送给中国村民廖诗原的"一美分硬 币"为线索,还原了1942年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故事。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致辞中表示,中美两国人民共同 ...
特写:一座中美人民共建的纪念馆
Xin Hua She· 2025-06-11 08:18
新华社长沙6月10日电 清晨,湖南怀化芷江机场,一架客机呼啸升空,划破山区的宁静。80多年 前,这片土地曾是盟军远东第二大军用机场,无数战机由此腾空,奔赴抗战前线。在当时的众多驻防部 队中,来自美国的飞虎队驻守时间最长。 这是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的飞虎队纪念馆。(2025年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余春生 摄 历史的轰鸣仿佛仍在耳畔回响,在这片曾见证烽火硝烟的机场不远处,飞虎队纪念馆巍然矗立,它 是一座全面纪念美国飞虎队援华抗战历史的专题馆。 步入纪念馆,一张美国年轻人的彩色照片引人驻足。他是美军通讯兵约瑟夫·德。1944年秋抵达芷 江后,他带着柯达相机,走遍了芷江的大街小巷。 1945年8月21日,芷江迎来历史性时刻: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在芷江向中国军民投降,并献 交了在华兵力部署概要图,在记载着投降详细规定的备忘录上签字,史称"芷江受降"。芷江从此成为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之地。 当年,恰好身在芷江的约瑟夫·德拍摄下一批珍贵画面:插着白旗的日本投降车、受降之后芷江街 头热闹的场景……一个个标志着胜利的经典瞬间,在他的镜头下定格为永恒。 2014年11月,约瑟夫·德将这些照片捐赠给了芷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