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

Search documents
新华全媒+丨倾听澎湃的时代战歌——重温80年前抗日沙场的激越旋律
Xin Hua She· 2025-07-08 16:37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98岁抗战老兵同景飞,常常忆起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唱起慷慨激昂的《黄 河大合唱》等抗日歌曲。 1931年至1945年,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于浴血抗争中诞生的一大批抗战歌曲,凝聚民族力量、激发 抗战意志,构筑起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精神长城。 今天,重温这些经久不衰的动人旋律,踏访歌曲提及地点、采访创作者后人,令人感受到灵魂的震撼和 洗礼。 危亡关头的激越呐喊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那声声呐喊,如同一道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前行之路。 夏日的上海四行仓库旧址,游人如织,《歌八百壮士》的动人旋律再次响起。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进入尾声,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国民革命军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率"八百壮 士"进驻四行仓库,孤军奋战4天4夜。 谢晋元之子谢继民说:"见到'八百壮士'打死日本鬼子,苏州河对岸的中国人就会大声欢呼!'八百壮 士'的意义,不在于打死了多少日本鬼子,而在于唤醒了中国人的自信:日军并非不可战胜!" 词作家桂涛声被"八百壮士"的 ...
历史的回响 和平的宣誓——中国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
Xin Hua Wang· 2025-07-07 16:00
这是7月7日拍摄的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历史的回响 和平的宣誓——中国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 新华社记者褚萌萌、罗鑫、李建华 7月7日,北京西南郊,阳光普照。卢沟桥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庄严肃穆。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暨《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开幕式当日上午在这里举行。人们向抗战英烈默哀、敬献鲜花…… 仪式上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慷慨激昂,让人们回想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 88年前,卢沟桥畔一声枪响,点燃了全民族抗战的烽烟,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在7日起中央档案馆向社会集中开放的5.7万余件第七批馆藏档案资料中,一份通电记录了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 国发出的抗战檄文:"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如今,宛平城的城墙上弹痕依旧清晰,卢沟桥下的永定河静水流深,附近的京广高铁线上列车往来穿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将举行包括阅兵式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活动,纪念规格高、涉及面广、注重群 众参与。在 ...
同仇敌忾赴国难 众志成城卫山河(山河显影)
Ren Min Ri Bao· 2025-07-06 22:52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撕裂长夜。全民族抗战由此爆发。 生死存亡之际,经过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 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发展起来。 河北曲阳县十二区的妇女自卫队。 河北省曲阳县委党史办供图 平山青年踊跃参军。 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香城固战役中群众向前线运送物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 新加坡各界人士在码头欢送南侨机工回国。 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供图 民生公司的船只经过激流险滩,将战略物资运送到后方。 湖北省宜昌市档案馆供图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各族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焕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 力。 "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激动人心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成了激励全民族抗 战的号角。在河北平山,青年群起响应,纷纷表达"参加八路军,赶走东洋兵"的决心,1500多名平山青 年积极参军参战;回族抗日将领马本斋组织青壮年奋起抵抗,组建回民抗日义勇队。 知识分子以笔为枪,郁达夫发表大量文章鼓舞抗战士气,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吼出民族魂魄; 华侨领袖陈嘉庚募捐筹款 ...
《黄河大合唱》 音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Ren Min Ri Bao· 2025-07-01 22:51
图①:李心草在指挥《黄河大合唱》。 中国音乐学院供图 图②③:《黄河大合唱》相关历史资料。 本报记者 宋朝军摄 图④:广东深圳宝安区西乡会堂内,《黄河大合唱》演唱现场。 马佳骥摄 6月30日晚,北京音乐厅内,京津冀艺术家会聚一堂,奏响交响音乐会《黄河》;不久前,广东深圳8个 合唱团、300余名歌者共同演唱《黄河大合唱》,吸引近120万网友线上观演……80多年来,从烽火硝烟 中诞生的《黄河大合唱》成为跨越时空的回响,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从主题展览到各类演出, 《黄河大合唱》的每个音符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让我们重温这首抗战歌曲,感受经典作品传承的永恒 力量。 ——编 者 高校师生参观《黄河大合唱》专题展 继续参观,鲁迅艺术学院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华北联合大学师生演奏革命歌曲等一批老照片,吸 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他们昂扬的气质'溢出'照片,我仿佛能听到穿越时空的歌声。"大二学生王粒沣 说。 "当时用了能找到的所有乐器,提琴、二胡、军号等一起演奏。"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执行策展人刘春荣 介绍,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同年5月11日,陕北公学大礼堂,歌曲 再次上演。当《怒吼吧 ...
“黄河”的力量跨越时空(新语·文化强国名家谈)
Ren Min Ri Bao· 2025-07-01 22:51
Core Viewpoint -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enduring significance and evolv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Cantata," highlighting it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ontemporary relevance in inspiring the Chinese spirit and cultural identity [1][2][3]. Group 1: Historical Context and Significance - "Yellow River Cantata" was created during wartime and has resonated with the Chinese people for over 80 years, serving as a source of strength and motivation against external threats [2]. - The piece has been performed extensively, with over a hundred performances by the conductor, showcasing its lasting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 [1]. Group 2: Artistic Challenges and Interpretations - The structure of "Yellow River Cantata," consisting of eight movements, presents challenges in maintaining cohesion and delivering a powerful climax, particularly transitioning from the seventh movement to the complex eighth movement [2]. - The work incorporates diverse musical styles from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including folk songs and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necessitating a balance between showcas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taining overall unity [2]. Group 3: Future Endeavors and Legacy - A new recording project is planned to capture the essence of "Yellow River Cantata" using modern sound technology, aiming to share its story globally in the digital age [3]. - The conductor expresses a commitment to continue exploring and performing classic works of Chinese music, inspired by predecessors like Xian Xinghai, to ensure the legacy of these cultural treasures is preserved and passed on [3].
从延安出发(特写)
Ren Min Ri Bao· 2025-06-25 22:21
"大人们去打仗,就是为了让你们——可以有别的选择。"舞台上,冼星海对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里学唱歌 谣的小战士们坚定诉说。转眼,舞台背景,黄河滔滔,舞台上方,红旗飘飘,灯光将整个剧场染成一片 金色。"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延安歌舞剧团的演员们齐声高歌,台下观众激扬合唱。 当《黄河大合唱》最后一个音符停歇,全场掌声持续了3分钟。"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观众 席间,一个孩子仍意犹未尽地唱着。这是"从延安出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戏剧晚会"的最后一幕。 再听、再看——京剧《杨靖宇》唱腔有力、昆曲《当年梅郎》水袖轻扬、苏剧《国鼎魂》深沉厚重、评 剧《我那呼兰河》如泣如诉、歌剧《沂蒙山》豪迈嘹亮、芭蕾舞剧《八女投江》壮怀激烈……每个选段 都打开了一扇窗,往里看,是大江南北、迎风招展的红旗,更有万丈长缨、百舸争流,千般意境、万种 豪情,都在和人民一道创造的过程中,化为属于时代的诗行。 成长于陕西的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演绎得格外动人。"这里是我们的根",站在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前身)诞生的土地上表演,她心情激动。"艺术的根须深扎在历史的土壤中,才能 长出新的 ...
一部电影,一段音乐人生,一场回响多年的中哈兄弟情
Ren Min Ri Bao· 2025-06-18 04:56
冼星海,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他谱写的《黄河大合唱》曾响彻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为全民族抗战注入强大精神动力。然而,在冼星 海的音乐人生中,还有着一段罕为人知的故事。 2013年9月,作为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哈萨克斯坦的习近平主席,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深情地讲述了这个故事:"1941年伟大卫国战 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 家。" 202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80多年前,中哈两位音乐家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在阿拉木图相识相知,结 下了跨越国界的兄弟情谊。" 这段被习近平主席反复提及的故事是音乐家冼星海生命最后两年在异国他乡度过的一段真实音乐人生。2017年,在中哈两国领导人见证下,以 这段故事为蓝本创作的电影《音乐家》在阿斯塔纳开机。年轻一代的中哈电影人用艺术的方式向更多人讲述着这段关于音乐、友谊、文化友好 交流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伟大斗争的感人故事。 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赴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6月13日,这部电影在冼星海的出生地澳门特别展 ...
心相近丨让珍贵记忆代代相传——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兄弟情谊融入新时代中哈友好宏大乐章
Xin Hua She· 2025-06-15 12:08
心相近丨让珍贵记忆代代相传——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兄弟情谊融入新时代中哈友好宏大乐章 新华社记者赵嫣 赵宇 陆浩 习近平主席曾多次讲述一段感人的中哈友谊故事:"80多年前,中哈两位音乐家冼星海和拜卡达莫 夫在阿拉木图相识相知,结下了跨越国界的兄弟情谊。""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音 乐家拜卡达莫夫接纳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今年是冼星海诞辰120周年。拜卡达莫夫的女儿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已年近八旬,大病初愈的她 在阿拉木图的家中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拜卡达莫娃说,冼星海曾向她们一家反复讲起自己的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能够找到他的家人,告 诉他们自己在阿拉木图的日子;二是希望能把他最后的作品带回中国。"关于这两个心愿的故事延 续至今,足以说明真挚的友谊能跨越时空、生生不息。" "一个哈萨克斯坦-中国大家庭" 1940年5月,冼星海从延安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1941年,受战争 影响,影片制作陷入停顿,冼星海回国受阻,1942年底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可依然找不到回国的 办法。素昧平生的拜卡达莫夫向他伸出了援手。 那是一个冬日,拜卡达莫夫在街头看到一个身材消瘦、衣衫单薄的年轻 ...
纪事|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举办前后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5-23 04:16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那年今日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了文艺座谈会。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会议结束时作了著 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至今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仍散发着灼灼光华,"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方向和"深入 生活"的创作道路,构建了新时期文艺的根基。 红色驿站 1936年的九、十月间,古城西安七贤庄一个牙科诊所,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在这里秘密栖身。 丁玲平日里帮着诊所做些杂务,不敢随便走出院子,百无聊赖时,就找些吃的逗弄诊所里的狗,那只狗 叫"希特勒"。 牙科诊所的主人是德国医学博士海伯特,中文名冯海伯。因为早年在上海时,他曾给张学良治疗过牙 病,就以张学良保健牙医的身份跟着到了西安,开了这间牙科诊所。 当然,这是公开的身份,海伯特其实是德国共产党员,1931年的时候被纳粹驱除出境,来到了中国。所 以,他给自己养的狗取了那个邪恶的名字。 这间牙科诊所,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安的地下交通站。诊所里设备先进,海伯特医术高明,当真是 门庭若市,也提供了绝好的掩护。 1942年前后,延安文艺界有何纷争?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何举办?今天,北京日报纪事带您一起回顾延安 ...
烽火中的芳华永不褪色(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Ren Min Ri Bao· 2025-05-21 22:12
在中国文艺史上,《延安与八路军》的主创们个个名声响当当:导演袁牧之,摄影吴印咸,准备为它作 曲的是冼星海。抗战爆发前,他们已在上海文艺界取得了成就。袁牧之和吴印咸先后拍摄了《风云儿 女》《马路天使》等影片,在《风云儿女》中,袁牧之和女演员王人美是《义勇军进行曲》的首唱;从 法国留学归来的冼星海,受聘于东方百代唱片公司,为电影《壮志凌云》及话剧《复活》《大雷雨》作 曲,漂泊的生活终于有了安定的可能。抗战的烽火将他们投入时代的洪流。冼星海在给母亲的信中写 道,他终于有能力给母亲安稳的生活,但是看着周边人们卷入到抗战当中,他终究还是要加入他们当中 去。 他们历经周折,从上海经武汉,先后抵达延安——中国抗战文艺的中心。1938年总计有1万多名青年到 达延安,这一情景被《延安与八路军》记录。吴印咸的摄影日记里对此也有清晰的记载,保存在中国电 影博物馆。冼星海则在日记中写道:"中国现在是成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向着堕落处下沉,而另一个就 是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上进。延安就是新中国的发扬地。" 吴印咸的摄影日记。 以上图片均为电影《穿越烽火》截图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1938年的延安能与电影这一当时颇为时髦的艺术形式产生连接。延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