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情感

Search documents
机器情感与AI陪伴的人文审度⑥|邱德钧、李玮农:超越记忆——情感计算中遗忘的必要性和实现
Xin Lang Cai Jing· 2025-07-17 02:25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很多人预测,随着机器人大规模出现在普通人的家居生活环境中,人 与机器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常态。所谓机器情感、AI陪伴的实质是什么,对人 机交互、人机关系产生何种影响?比如说,从文化视角和性别视角,应该如何看待人机情感关系呢?人 与机器的情感交流,将会产生何种社会冲击,导致何种技术风险和技术伦理问题,又应该如何应对?类 似问题,已经引发诸多热议。本次笔谈聚焦"机器情感与AI陪伴的人文审度",从哲学、马克思主义理 论、文学和人工智能等进行跨学科研究,抛砖引玉,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在《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机器情感》中,刘永谋和白英慧界定机器情感的概念,并从情感智能、人机情感 和人机互动三个方面剖析机器情感的建构性,主张机器情感发展的有限主义进路。在《机器如何可能有 情感?——基于"以生命为核心"的意识理论的探讨》中,李恒威和曹旭婷指出,基于"以生命为核心"的 意识理论,通过模拟生物体的内稳态调节机制,可以为机器赋予情感能力,从而使其具备自主适应性和 内在驱动力,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在《人机情感交互的伦理反思及其规约路径——以 AI复活技术为 ...
机器情感与AI陪伴的人文审度①|刘永谋、白英慧: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机器情感
Xin Lang Cai Jing· 2025-07-17 02:21
关于情感的界定,存在实在论与建构论之争。情感实在论认为,情感是自然的、先天的、普遍的,具有 明确的神经机制、生理指标与行为表现;而情感建构论主张,情感是社会的、后天的、特殊的,受到语 言、文化、规范、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互构论者认为,实在论与建构论互补地反映了人类情感的不同维 度。同样地,在AI领域,机器情感不仅具有实在性,遵循科学原理、技术规律、工程准则;还具有建 构性,受限于不同社会因素、服务于特定交互需求。当我们以建构主义的视角去审视机器情感,有助于 澄清一系列相关理论问题,如"机器情感是如何被实现的?""机器情感背后潜藏着何种风险?""机器情 感应如何被更好地发展?"等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机器情感等待我们去认识,而是需要我们 去建构一个有益的机器情感的世界。 2024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很多人预测,随着机器人大规模出现在普通人的家居生活环境中,人 与机器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将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常态。所谓机器情感、AI陪伴的实质是什么,对人 机交互、人机关系产生何种影响?比如说,从文化视角和性别视角,应该如何看待人机情感关系呢?人 与机器的情感交流,将会产生何种社会冲击,导致何种技术风险和技 ...
OpenAI首次回应人机情感问题:越来越多人对ChatGPT产生依赖,模型感知意识会继续增强
量子位· 2025-06-06 06:06
梦晨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ChatGPT不只是个工具了,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拿它当朋友。 OpenAI模型行为负责人 Joanne Jang 刚刚发布深度文章,首次系统回应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用户正在和AI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 。 她在OpenAI直接负责ChatGPT如何"说话"和"表现"的核心决策。 文章开门见山就爆料:越来越多的人告诉我们,和ChatGPT聊天感觉就像在和"某个人"说话。他们会感谢它、向它倾诉,有些人甚至形容它 是"活的"。 她认为这可不是小事——当AI系统越来越擅长自然对话,并出现在生活的更多场景中,这种情感纽带只会变得更深。 现在如何定义和讨论人机关系,将为未来定下基调。如果在产品设计或公共讨论中不够精确和细致,可能会让人们与AI的关系从一开始就走 偏。 问题是,如果人们把倾听、安慰和肯定的工作越来越多地交给这些无限耐心和正面的系统,可能会改变我们对彼此的期待。 Joanne Jang警告说,如果不经深思熟虑就让人们更容易逃避复杂、充满挑战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后果。 AI到底有没有意识? 人类的老毛病遇上了新科技 其实人类给物体赋予生命这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