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历史记忆传承
icon
Search documents
观礼座椅“再就业”,不仅是物尽其用(纵横)
Ren Min Ri Bao· 2025-09-18 22:12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9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景观元素的二次复用,是依据新场景精准适配的结果。这么做,既符合现实需 要,又能为相关场景添彩;既促进了公共资源的循环利用,又能让相关景观元素在新场景中焕发出新的 生命力。比如,首钢园分到的1508把座椅,就完美匹配工业遗存与现代时尚交融的风格特色,有"1+1 >2"的视觉效果与功能体验。这种"得当"与"融合",体现出公共管理在精细化、可持续方向上的进阶。 绿色、节俭和务实理念,贯穿于此次抗战纪念活动始终。比如,当天的礼炮,运用了先进的环保技术, 使得鸣放后无固态外抛物,真正做到了环境零污染。 景观元素再利用的故事,诉说着一个大国对资源的珍惜、对人民的贴近,以及将国家宏大叙事融入群众 日常生活的努力。中国正用这样的细节向世界表明:真正有意义的宏大,不仅在于盛典的辉煌瞬间,更 在于如何让这份辉煌化为绵长温暖的日常之光,照耀每个普通人的平凡时刻。 (摘编自《浙江日报》) 天安门广场阅兵观礼座椅,最后去哪儿了?据《北京日报》报道,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会场 的室外空间,随处可见一排排红色座椅,不时有游人坐在 ...
心相近|寻找辛德贝格
Xin Hua She· 2025-08-21 08:50
寻找辛德贝格 新华社记者张玉亮 孙浩 夏鹏 丹麦奥胡斯的马瑟里斯堡纪念公园和中国南京的江南水泥厂旧址,相距8000多公里。两地,矗立 着两座雕像,刻画的是同一个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 25年前,一场由中国发起的寻找,向世界还原了这位丹麦人二战期间庇护中国百姓的往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述辛德贝格等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中国人民的感人故事。"对他们的人 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从奥胡斯到南京,新华社记者见证了辛德贝格后人和大屠杀幸存者后人之间一次珍贵的"云端相 聚",也见证了年轻一代正在接续着这场对正义和勇气的追寻。 于恐怖中生出莫大的勇气 蒙蒙细雨中,新华社记者走进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安德森在奥胡斯的住所。视频连线一接通, 安德森立即用中文打招呼:"你好!" 连线另一头的南京人黄兴华说:"我的母亲艾义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曾在江南水泥厂避难。" 出生在港口城市的辛德贝格热爱闯荡世界,当过海员、士兵。在上海,他为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彭 布罗克·斯蒂芬斯担任助手,记录了淞沪会战中侵华日军的暴行。斯蒂芬斯殉职后,辛德贝格接受 丹麦公司雇佣,赴南京郊外的江南水泥厂"护厂"。"愿风险自担"——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