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态传承

Search documents
北京新规征求意见: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应辟为游览区
Bei Jing Ri Bao Ke Hu Duan· 2025-07-06 08:08
《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 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应辟为游览区 北京将建立长城信息化监测平台,实施分类修缮工程并禁止遗址长城重建。市、区应推动将具备条件的 长城点段辟为参观游览区……《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近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 意见。7月31日前,市民可以为长城的保护传承利用出谋划策。 建立长城信息化管理平台 北京将推进科技赋能长城保护,加强多学科协同研究,鼓励科技应用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长 城研究性修缮、预防性保护、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巡查监管水平。文物部门将建立长城信息化管理平 台,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开展病害与灾情预警管理;指导督促相关区对长城保存状况以及周边生 态环境、自然灾害、开发建设等进行监督检查。 "传承与利用"作为《条例》中一个单独篇章,强调长城的文化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 相比2003年颁布实施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条例》聚焦长城系统性保护、精细化管理、活 化利用深度等方面,提出5章38条具体举措。 市文物局表示,《条例》落实"大保护"理念,将与长城相关的其他文物古迹、革命史迹、历史文化街区 和名镇名村、历史建筑、传统村落、古树名木、农业遗产 ...
文旅融合向新求变 产业发展向新而行——“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季度主题采访活动启示录
Si Chuan Ri Bao· 2025-06-30 00:25
6月26日,游客身着传统服饰游览阆中古城。 6月24日,游客在乐山市苏稽古镇美食一条街游玩。 6月25日,剑门关前上演的《姜维开关》情景剧。记者 华小峰 摄 6月26日,无人机航拍的阆中古城。记者 华小峰 摄 阿坝州理县桃坪镇佳山村村民一起跳民族舞蹈。 6月23日,采访组成员在德阳绵竹市年画村体验拓印年画。 6月25日,情景剧《点树交印》在翠云廊上演。周宝 记者 华小峰 李志强 摄 盛夏六月,锦绣天府迎来旅游旺季。从宽窄巷子到九寨沟,从三星堆到三苏祠,中外游客络绎不绝。看憨态 可掬国宝大熊猫、赏秘境川西美景、尝活色鲜香川味美食……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安逸四川向世界展 现出万千气象。 近年来,四川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四川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 部第一、全国前列,对GDP的贡献率达11.97%。2022年至2024年,四川省文旅产业增长迅猛,国内游客接待量从 6.36亿人次跃升至11.19亿人次,国内游客总花费从7059.94亿元增加到1.76万亿元。文旅融合激发的消费活力,正 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 ...
陕西西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去年接待游客超三亿人次 厚重历史文化 如今这般鲜活(中国消费向新而行)
Ren Min Ri Bao· 2025-06-15 21:49
"'诗仙'吟诵名篇,感觉既梦幻又真实!"四川游客王心怡感慨不已。一旁的码头上,6班游船早已客 满。"300亩芙蓉湖,如同'天然舞台';观众登游船,化身'寻梦人'。"大唐芙蓉园演出管理部经理赵斌介 绍,移步换景间,紫云楼随光影幻化,水幕构筑起"时光隧道","园林为伴、游船穿行,多种元素跨界 融合,旨在打破传统的观演边界。" 泛舟入盛唐,人在画中游。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年均演出150余场,累计观众破百万人次。"文 旅跨界的创新演绎,始终离不开对文化内核的深挖解析,以及采用创新手段及形式的展示利用。"西安 曲江新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岚说。 跨界融合、沉浸体验,在西安多处上演。城墙永宁门南广场上,又是一番热闹景象。"落吊桥,开城 门,迎贵宾!"雄浑的鼓乐声传来,"掌灯侍女"列队开道,"金甲武士"威风凛凛,"大唐鸿胪寺卿"款款 走来。光影交织中,"文武百官"纷纷出城,迎接观看沉浸式实景演出《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的八方 游客。 夜幕四合,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里,亭台楼阁错落,廊桥水波潋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 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循声望去,"李白"乘一叶扁舟由远及近。芙蓉湖上,传来 他 ...
用国际视角感知真实立体全面的千年古都
Xi An Ri Bao· 2025-06-03 03:05
近日,由西安市委宣传部、国际在线主办的"在西安 看中国"——外籍专家西安调研行活动圆满结 束。连日来,来自孟加拉国、加拿大、埃及、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哈萨克斯坦、韩国、巴基斯坦、突 尼斯、英国等10个国家的10位外籍专家深入西安的企业、社区和历史文化地标,感知真实、立体、全面 的西安。 实验室成果迈向产业链的"破题之钥" 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如何有效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碑林区环大学硬 科技创新街区的探索成为"破题之钥"。 走进碑林区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仿生人形机器人、运载无人机等各式各样科技含量满满的新 奇"玩意儿"令外籍专家们目不暇接,纷纷举起手机拍摄记录。在这片"没有围墙的科技园区",拥有众多 省市区联动、校企共建共享的成果。 依托周边高校密集的智力资源,碑林区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聚焦硬科技领域,构建集研发、孵 化、加速于一体的创新生态,成为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的"试验田"。 "这些校企合作成果让我印象深刻。比如仿生机器人项目,学生可以参与产品从设计到落地的全流 程。这种'理论+实践'的无缝衔接,加速了技术转化,也培养了复合型人才。"来自韩国的北京韩半岛科 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 ...